内容简介
作者以山西省柳林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盘子会”以及物质文化遗产龙王庙为研究对象,基于2008年至2012年进行的人类学田野,试着去书写一部“文化遗产”的后现代多声部民族志。在人类学的文化遗产整体观视角下,作者将“柳林盘子会”与龙王庙这两个案例并置,揭示了琐碎的地方日常生活中“文化遗产”这一看似统一连贯的概念所包含的差异、矛盾和复杂性。同时,“多声部民族志”的书写也是在后现代语境之中人类学“文化遗产”研究方法论上的一次有益尝试。
作者以山西省柳林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盘子会”以及物质文化遗产龙王庙为研究对象,基于2008年至2012年进行的人类学田野,试着去书写一部“文化遗产”的后现代多声部民族志。在人类学的文化遗产整体观视角下,作者将“柳林盘子会”与龙王庙这两个案例并置,揭示了琐碎的地方日常生活中“文化遗产”这一看似统一连贯的概念所包含的差异、矛盾和复杂性。同时,“多声部民族志”的书写也是在后现代语境之中人类学“文化遗产”研究方法论上的一次有益尝试。